朱士俊
1945年秋,我调到两淮盐业战线上工作,经历了从侵华日军投降后接管盐场、抢运食盐、恢复生产的阶段和解放战争坚守盐场斗争的阶段。兹就回忆所及,略述几点如下:
一、日寇统治下的两淮盐场
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,淮北盐场及其盐民备受蹂躏。1938年夏,日军在海上数次进攻连云港未能得逞,1939年春,又以兵舰、炮艇,从海上攻进灌河口,占领淮北盐的集散、转运地的燕尾港和陈家港,接着整个淮北盐场陷入敌手。日军占领盐场后,烧杀淫掠,到处一片凄惨景象。原来站在盐民头上刮削盘剥盐民的国民党军政人员,经营盐滩的公司、盐商老板早已席卷平日搜刮到的大量资财,逃之夭夭。全场盐民生计断绝,挣扎在饥饿线上,以盐蒿种、小蟹充饥。日军侵入盐场,大肆抢劫存盐,每天都有四、五千吨的货轮,满载原盐,作为他们的“战利品”装运回国,不久,就把盐场存盐抢劫一空。1939年秋天,盐场遭受大潮袭击,多年失修的破堤荒滩,支离破碎,经不起狂风巨浪,一夕之间,全堤溃决,一丈多高的巨浪,夹着暴雨,铺天盖地倾泻而来,没有事先逃走的盐民,悉数为海水吞没,含恨死去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次大潮丧生者达1600多人。有些盐圩,家家户户,大大小小无一幸免。潮后堤倒屋塌,河道淤塞,盐滩荒废,尸横遍野,惨不忍睹。事先逃出或能获救得以幸存者,仅剩1200多户,约6000多人,走投无路。就在这个时候,打着 “东亚共荣圈”的旗号,以“慈善”面目出现的日本银行资本家组织了一个日本“华中盐业有限公司”乘机插手进来,以贷款资助为名,利用盐民贱价和无偿的劳动,修缮盐滩,疏通河道,重新恢复生产,对生产出来的原盐,日军实行“军管理”,抢先运回日本,剩下的一部分,由敌伪盐务机关收购,高价在国内销售。据几笔不完全的统计,日寇从侵入盐场到投降为止,运走的原盐达2000多万担,加之盐商利用原盐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,囤积居奇,促使盐价一日数涨,人民叫苦不迭。日本“华中盐业有限公司”吹嘘的贷款资助,实际是一句空话。他的所谓“军管理”,实质上是以掠夺为目的,一部分以低价收买,一部分借口“东亚共荣”的需要,无价征购,分文不付。这样就弄得盐滩无法修理,工具无款添置,产盐机构遭破坏,原盐产量大大下降。原来的一些公司也无法继续经营。原济南场的几个公司将大部分股票转卖给汉奸丁敬臣,该场遂成为日伪和汉奸的资产。在日伪统治下,盐民生活更加凄苦,“灶粮”、“担头费”经常欠发,生计难以维持,生命亦无保障,不少盐民离开盐滩,逃到农村去谋生。剩下来的盐民,在敌伪铁蹄蹂躏下,处在暗无天日的境地。
二、抗日根据地盐业的兴发
1940年,苏北反磨擦斗争取得胜利,苏中小盐区为我所控制。同时,八路军南下,淮海、盐阜两地抗日民主政权已经建立了盐务机构,成立了人民的淮南盐务管理局,派选得力干部到盐务部门去开展工作。陈国栋、陈诚中、金逊等同志都是早期的盐务局长。抗日民主政权采取了扶植小盐生产,疏通运输渠道,整顿税收管理等措施,对贫苦盐民发放贷款,使其能购买柴草,添置生产工具,迅速恢复生产。在销盐和税收政策上,实行公营为主,公私兼营,允许外地盐商入境购盐,保护其合法利润。在税收上,实行就场征收,税不重征,凡在盐区已经纳过税的,经过我各根据地就一概不交税,这与国民党统治区关卡林立,每经一地要交纳一次税款的情况相比,大不一样。当时,苏北与苏南、淮南等根据地已相通联,政府亦从盐税收入中解决了一部分军需费用。
在盐阜地区,八路军在阜宁县海边,利用被海水淹没的荒滩,招收淮河以北逃亡出来的盐民,铺设新滩,开发盐业,成立了苏北盐务管理局,以后改为盐阜盐务管理局,苏焕青、李秉钧等同志先后任盐管局长。建设盐滩的方针是:公营与私营同时并举,除公营企业投资建滩外,鼓励私人投资,民办公助。资金有困难的,政府给予贷款,或预付盐款,解决资金问题。从试铺两份滩开始,当年即产盐两千余担,盐业资本家见有利可图,纷纷集资铺滩。苏北盐务管理局除领导新滩盐场以外,还管理盐城、阜宁沿海一带的小盐场。新滩盐场发展迅速,到1945年,铺滩已达342份,经过整顿为220份,产量达到年产30万担左右,为政府增加一笔较大的财政收入。同时,以盐为交换品,换回根据地需要的枪枝弹药、布匹、药品、机器等物资,有力地支援了战争和根据地建设。
在“公私两利”、“劳资两利”的政策原则下,新滩盐工工资有了较大的提高。盐工的日工资,全劳动力折合粮食10至15斤,半劳动力6至8斤,一户两个半劳动力,每月收入700至800斤,虽不丰裕,但已能吃饱穿暖,同过去国民党、日伪统治下苛捐杂税、敲榨勒索、克扣拖欠的状况相比较,有着天壤之别。盐民们生活安定,收入有保障。过去那种啼饥号寒,卖儿鬻女的惨景终于结束了。在这段时间内,也曾经有少数资方藉口开支拮据,承袭旧盐商故技,克扣欠发盐民粮食,在人民政府领导下,按照合理处理劳资关系的原则,领导盐民与资方说理,资方承认理亏,一次算还三个月的欠粮,盐民亦勤奋生产,使资方增加正当收益。
人民政府关心盐区人民,运进各种材料,改善盐民居住和饮水条件。还设立医疗机构,为盐民治疗疾病,举办冬学和开展业余文娱活动。对盐民进行形势、阶级教育,盐民政治觉悟提高。1944年夏,盐民中的先进分子朱朝山、龚士杰等同志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,在盐区建立了第一个中共支部。不久,党员发展到10余人。党支部成为领导盐民进行抗日斗争和生产建设的核心,为发展生产,支援战争,发挥了很大作用。
苏北根据地的两块盐业基地在政府扶持下,日益繁荣兴盛。但是,根据地的军民,一刻也没有忘怀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敌占区盐场的人民。1943年5月,在上级部署下,我新四军三师由副师长张爱萍同志亲自率领精悍部队攻打陈家港,战斗一打响,我军英勇冲杀,日军乘汽艇逃走。我全歼伪税警两个大队,俘伪军400多人。敌遗下食盐40多万担,我军即发动周围群众抢运。
这次我军是侦察性进攻,证明敌伪是虚弱的,盐区是可以攻克的。我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后,即主动撤出陈家港。1945年8月,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,我三师八十六团二次收复陈家港,乘胜渡过灌河,收复了张圩坨以东的全部盐场,除台南、台北两场外,淮北盐场绝大部分宣告解放。从此,盐民从日伪铁蹄蹂躏下获得了新生。
三、两淮盐务管理局的建立
日军投降后,随着淮北盐场的解放,两淮盐场已基本为我所控制。为加强盐务工作的领导,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时,决定在财政厅之下设立两淮盐务管理总局,局长陈易、副局长孙笃生、卢钝根,负责管理原盐生产、运销、税收事宜。总局以下,在产盐区设立淮南盐务管理局,总局驻淮北盐场总办事处和淮南、泗洪、宿迁、宝应、淮阴等6个运销局。不久在销区撤销了各地运销局,在淮阴王营镇设立“华中食盐运销公司”,统一管理运销事宜,其分支机构,从解放区的大城镇一直扩展到蒋管区的边沿。
两淮盐务总局的工作重点放在新解放的淮北盐场,主要任务:建立盐场社会秩序,迅速恢复生产,大力抢运存盐。淮北盐场解放不久,华中局组织部委派冯二郎(现名刘平若)同志为两淮盐务管理总局驻淮北盐场总办事处主任,率领华中建设大学60多名学员,到陈家港进行接管工作,留三师八十六团部队防守盐场。以后正式建立淮北盐务管理局,林梦非、吴健先任正副局长。人民盐政人员深入盐区,访贫问苦,对盐民发放救济粮食,以工代赈,对贫苦无劳动力的盐民给予救济。医疗队下盐圩,为盐民治疗疾病。同时,拨出款项修理圩堤,整治盐滩,购置工具,引进潮水,准备来年的春晒。全场盐民如久旱得雨,喜庆翻身解放,衷心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,生产积极性高涨。第二年,全淮北盐场夺得了多年不遇的丰产。我盐务机关认真贯彻人民政府对盐商的各项政策,没收敌伪盐滩和存盐及投敌股东的股权,保护其他股东的权益。由于在敌伪统治下,许多公司盐商及其管理人员逃散在外,盐场生产由公营苏北盐垦公司、中正圩务总所统一规划经营,依靠盐民和原有职工搞好经营,使久经破坏的生产秩序很快得到恢复,生产蒸蒸日上。随着生产的提高,盐民收入、社会福利事业也有很大改善,盐区呈现欣欣向荣景象。
在运销战线上,动员各种运输工具,抓紧抢运存盐。除船运以外,还动员了大批牛、马车、人力小推车,到陈家港、堆沟、徐圩等存盐坨地日夜搬运,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1月,共运出原盐10万吨。苏中、盐阜小盐区因为政府连年采取扶持生产,疏通运输渠道等措施,生产有所发展,销售兴旺,税收平稳。当时,两淮盐业的收入,仅次于工商贸易税,居苏皖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第二位。为根据地建设和粉碎国民党对苏皖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,从经济上提供了一定的支援,也为下一步坚守盐场的斗争,打下了强固的基础。
四、解放战争中坚守盐场的斗争
1946年秋,国民党反动派撕毁“双十协定”,大举向解放区进攻,全面内战爆发。在党中央战略指挥下,我让出城市,占据乡村,开展人民战争,与敌长期周旋。国民党军进占淮阴、涟水后,驻连云港、响水口之敌疯狂地向淮北盐场推进。灌西盐场为敌所占,并准备进攻淮北盐场重镇-陈家港,妄图将我逐出盐场,实现其独占淮北,掠夺原盐,为其发动反革命内战服务。原盐关系到民食军需,淮北盐场地处对敌斗争前线,海防前哨,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。针对这一情况,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权衡利弊,断然作出坚守盐场的决策,将两淮盐务总局撤出苏北,淮北、淮南、盐阜三盐务局留驻盐场就地坚持斗争。淮北盐产集中,与敌保安旅、伪盐警队隔河对峙,是坚持斗争的重点。为加强斗争,华中局决定成立中共淮北盐特委、淮北盐务局,统一领导盐区党、行政、军事、税收、企业等全面工作,直属华中局、苏皖边区政府领导(以后改为华中工委、行署),将盐区原有盐警部队扩建为一个团的建制,直属华中军区领导。任命杜李同志为淮北盐特委书记,孙笃生同志为淮北盐务局局长。华中局交给盐场特委的任务是:坚守灌东盐场,依靠群众,发动人民战争,积蓄力量,伺机打击敌人,在统一部署下配合兄弟部队向北反攻,解放全盐场。在上级领导下,中共淮北盐特委和淮北盐务局迅速将特委、盐务局机关各部门,区乡镇等党、政、企业机构组建完成,充实了领导力量,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统一步调,将各项工作转入以军事斗争为中心,生产运销为重点的轨道。不久,上级又决定,在淮北盐特委、盐务局基础上,建立两淮盐特委和两淮盐务局,将淮北、淮南、盐阜三盐局统一由两淮盐特委和两淮盐务局领导。任命杜李同志为书记兼局长,孙笃生、陈诚中为副局长。以淮北盐场为斗争前哨,与敌人展开了反复争夺拉锯的斗争。
为了坚持盐场斗争,必须依靠人民,扎根在盐场群众之中。盐区人民刚从敌伪魔掌下解放出来,开始摆脱了苦难的生活,听到过去骑在他们头上的敌伪徐继泰、马洪亮又打着国军的旗号,要重新占领盐场,无不深恶痛绝。为了把盐民发动起来,中共淮北盐特委在盐民中反复进行了形势教育和阶级教育,盘民思想觉悟得到提高,深深感到要想维护自己取得的胜利果实,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。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,各种群众团体纷纷建立了起来。1947年3月,灌东、新滩两场都建立了“灶民联合会”、码头工会等群众组织。此外,每个乡都成立了民兵组织,从中挑选年青精干的人组成 “民兵基干队”,每个乡有二、三十条枪。平时民兵站岗放哨,盘查行人,遇有敌情时配合盐区部队,参与作战,打击敌人。敌人侵占陈家港后,曾妄想到盐区建立伪政权,威胁盐区干部搞自首活动,但慑于民兵的威力,不敢贸然下圩,这一阴谋遭到破产。民兵除巡逻放哨之外,还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。武工队配合部队深入敌占区,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,消灭敌人零星力量。还经常到敌据点附近张贴标语、漫画,鼓舞人民斗志,动摇敌人军心。1948年8月,为配合主力部队解放陈家港的战斗中,民兵和担架队都参加作战,妇女、老人、儿童也自愿参加后勤工作。民兵在配合作战中,还活捉了恶贯满盈的敌大队长殷及人。
坚持盐场斗争,除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之外,还要有一支能战斗的盐区主力部队。盐区原有三师留下的两个连,加上从滨海总队划过来的一部分,又从机关勤杂、干校学员及陈家港、灌东民兵独立大队中抽来的一部分,逐步扩展到700人左右,组成一个团的建制,并充实了机枪、迫击炮等火力装备。部队组建起来之后,加强领导力量,积极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。由于大部分战士都是新参军的贫苦农民和盐民子弟,他们在旧社会苦大仇深,通过回忆对比、诉苦等教育活动,阶级觉悟大大提高,对阶级敌人具有强烈的仇恨心,战斗意志高昂。除训练演习外,还经常把部队轮流调往敌占区附近,在同敌人进行斗争中得到锻炼。
1947年1月,连云港、新浦等地伪盐警部队丁国清部,集结3000多人,配备汽艇、机枪、大炮向我陈家港进攻。当时,我防守部队仅3个连300多人,但士气高昂,奋勇抵抗,激战3天,终于打退敌人3次进攻,敌伤亡100余人后窜回灌河以西。这次保卫战大大提高了对敌斗争的胜利信心。5月份,敌徐继泰部配合四十四师再犯陈家港,我盐警部队与民兵相配合进行阻击,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,保卫战持续数天。因敌继续增援部队,在完成掩护物资和后方机关转移后,我主动撤出陈家港,转移到外围,与盐区民兵一同开展游击斗争。敌占陈家港后,马洪亮、刘九功的海防、盐警队,不断向灌东盐场侵扰蚕食。1947年6月上旬,该部出动200多人,配备重型武器侵入我灌东盐区,向我头罾进发。当日中午时,我侦察到敌人大部分驻扎在淮河西岸,少部分正在运盐船上烧饭休息,河东岸的头罾陆地上无一敌人;此时,我新滩区迅即组织两个乡集中待命的基干民兵,配合盐警部队一个排的兵力,分成3个小队,沿着宋公堤两侧跑步至头罾,以淮河东岸河堆和居民房屋为掩护,向敌人进行一次突袭。待敌人用猛烈的炮火向我阵地还击时,我已沿着淮河堆向南安然撤离,返回原地。经我突袭之后(敌伤2人,落水死亡1人),敌人即放火烧毁河西岸泰山公司坨地全部用房,窜回陈家港据点。
1948年4月,我苏北主力部队、盐警部队及滨海地方部队相互配合,分三路向陈家港进攻,敌人闻风丧胆,不战而逃,我军遂收复了陈家港。我盐警部队在追捕逃敌时,捉到了一贯欺压人民、血债累累的敌镇长沈德生和策动我民兵投敌的首恶分子唐二麻子等,当即召开群众公审大会,予以镇压。
1948年7月,敌盐警部队乘我盐区主力部队外出执行任务,又纠集3个营兵力,分水陆两路向陈家港进行突然袭击,我防守部队3个排,在小蟒牛一带阻击敌人,3次打退敌人的强攻。第二天,敌再增兵,我撤出陈港,但未及一月,以淮海独立旅一、二团为主配合盐警团攻打陈家港,经过一夜激烈战斗,敌人全部被歼,毙伤敌200多人,余均被俘获。不久,我又收复灌河以西的堆沟。随后向埒子河、云台山方面盐场驻敌追击,残敌绝大部分被俘。到1948年11月初,淮北盐场全境解放,结束了为时三年多的反复 “拉锯斗争”的局面。
值得一提的,就是在三年对敌斗争的艰难岁月里,在当时纸张、油墨、印刷设备极其困难的条件下,中共两淮盐特委从1948年先后创办了《盐场大众》报和《盐场杂志》。由于战争环境,均不定期出版。报刊的主要任务:一是进行群众观点、群众路线的教育,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,相信群众,依靠群众,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,和群众打成一片,坚持和盐民一道开展对敌斗争和与生产活动,从而密切了军政民之间的血肉联系;二是经常进行对敌斗争形势的宣传教育,提高干群坚守盐场的信心。报刊运用多种形式及时报道了对敌斗争的胜利消息,揭露敌人残害盐区人民的罪行,还不断报道和表彰我军英勇作战的典型事迹,激励军民坚持斗争;三是交流生产、运销经验,增加生产,支援前线。报刊除报道盐特委、盐务局关于生产部署、要求及生产、运销的动态,还介绍在盐民中间开展忆苦思甜活动、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,军民结合、互助合作的经验,抓住典型,广为宣传,在坚持对敌斗争中促进盐业生产的发展。《盐场大众》与《盐场杂志》紧紧围绕着盐场的对敌斗争与生产斗争,起到有力的宣传鼓动作用。
五、在战争中坚持生产和运销
坚守盐场、坚持生产、加速运销、加快回笼,是上级交给盐场的主要任务。坚持军事斗争是第一位任务,但必须把落脚点放在发展生产、运销这个基点上面去,抓紧战争间隙时间多产盐、多销盐,保证销区的民食,支援战争需要。淮北盐区的灌河以西盐场全部为敌控制,敌人三次占领陈家港,灌东盐场处于游击状态。盐区军民响应多产快销的号召,部队和民兵在前方警戒,盐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锹,手不离锹,人不离滩,争分夺秒,向时间要盐。盐区干部出“区不离区,乡不离乡”的口号,同盐民一道不离盐滩,做好战斗准备、生产和后勤工作,盐场特委和盐务局机关派干部送粮,送工具、药品到盐圩,盐民深受感动。他们说:“旧政府只要盐,不管我们死活,人民政府这样关心体贴我们,再不好好生产,对不起政府。”盐民在大生产中开展生产立功运动,比出勤、比滩地管理、比盐坨整洁(减少盐斤抛撤),盐民男女老幼齐动手,滩前滩后配合好,促使原盐在拉锯斗争的局面下仍能年年增产。新滩盐场从1946年以来,连年高产。在抓好生产的同时,还要抓紧组织好运销工作,在“拉锯斗争”的环境下,产出的盐如不能及时运销出去,同样要遭到损失。为了大力抓好运销工作,在上级指示下,成立运销专管机构,把销售网点扩展到敌占区边缘。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,每解放一个地区、一个城市,我销盐点即行进入。在销售上实行灵活方法,有的向生产单位实行就场征税后由其自产自销,吸引商贩自由贩运,价格上采取薄利多销,或用现金支付或以实物交换,从而扩大了销售的渠道,增加了销售的数量。
加强运输工具的管理,保证产出的原盐及时运到销区。当时,我方控制的各种船只500多条,船民3000多人,码头工人1000多人,还动员当地牛、马车、人力手推车等所有工具,日夜运输,还从敌占区招募船只,从海上、长江、运河运到敌区,从而使产出的原盐及时运出投入市场。
加强税收工作,也是重要一环。旧政府设置庞大的缉私队,实质上他们内部相互勾结,公开走私逃税,据当时官方统计资料,仅淮北盐场一年走私的盐就不下170万担,损失税款至少800万元。人民政府管理盐政,由于根据地人民觉悟提高,群众组织严密,盐民拥护政府,走私漏税现象基本上绝迹。税款均能按实产盐斤及时征收入库。我税收机关,就场设点,有些收税点距离据点仅二、三里路,依靠群众的掩护和税收人员高度革命责任感,都能完成收税任务,当天收入大批税款,当天解往中心区银行,几年如一日,从未发生税款遭抢劫失窃或拐款逃跑事件。
通过以上这些努力,基本上做到多产快运多销,加速资金回笼的目的,总计从1946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,共产盐500万担,销出盐600万担(多出的盐斤,是攻克敌占区后抢运出来的坨地存盐),为华中地区人民政府提供了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,以销出的盐款从敌占区换回枪弹、布匹、药品等战略物资。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,还为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提供了物质保证,从而使市场稳定,流通无阻,对巩固根据地和财政上支援解放战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(原载《连云港市文史资料》第四辑,略有删节、改动)